337、南京教案-《明末好国舅》
第(2/3)页
不过,说来两人应该提前几日就见张璟的,只是因为孙元化因为恩师徐光启接触到西洋教士和西学,在徐光启入教后,他确认天主教能“补益王化,左右儒术,救正佛法”后,于是也决定入教。
因为西洋教士在大明大展并不是太好,万历帝时候的南京教案,便是明证。
直到现在,教案风波因为发起教案的诸多主要官员被撤职,这案子被翻案了,风波才彻底平息。
西洋教士这才能够又在大明传教,不过一开始也是在大明帝都恢复他们昔日的传教声势,南方如今却并没有太多出色的教士。
所以,即使朱由校不相召,孙元化都要亲自来一趟京师,因为他想在京师找到有名望的传教士,受洗加入天主教,而刚刚受洗入教的孙元化,此时也因为越发感受到天主教的魅力,已经有想邀请洋教士到家乡嘉定去开教的想法了。
至于所谓的南京教案,其实就是一场大明不少统治阶级的儒家士大夫,为了打压当时一改尊儒融儒策略,坚决排斥儒家思想的天主教,进而发起的一场教难。
时万历四十四年,礼部侍郎署南京礼部尚书沈榷,上疏万历帝,极力批判天主教的教义和教徒,认为他们的教义思想,对大明皇帝和中国的文化都很不尊重。
站在儒家的立场上,沈榷提出了种种理由,列举了一系列证据,完全否定了天主教,甚至说天主教的历法也破坏了中国人的道德秩序,在华天主教传教士与白莲教有染,图谋不轨,为此,徐光启还主动上疏为天主教辩护,却不得结果。
最终,在沈榷为首的儒家士大夫的不断弹劾下,大明帝国终于发起了一场针对来大明传教,却坚决排斥儒家思想,严禁中国教民祭天祭祖拜孔子的天主教的教难,使得当时天主教在大明传教的传教士,几乎全部被驱除,让天主教在大明内陆,几乎无立足之地。
这次教案,持续了数年,直到今年,随着沈榷等发动教难的主要官员,被朝廷撤职,天主教传教士也意识到错误,又用了原本的尊儒融儒的教义,他们这才能又重新恢复了传教活动。
孙元化也正是有这么一个大背景前提,才有邀请天主教教士到家乡嘉定开教的想法,否则,他有没有这想法还难说呢。
对于天主教所带来的西学,有些浓厚兴趣的两人,在朝廷一直不肯听从他们重用火器的建议前,也就是在天主教内,和那些通晓火器的西洋教士学习,这才能有如今的火器基础。
第(2/3)页